2025年1月28日,大年三十的休宁县溪口镇,处处是归乡的车流与人潮,家家户户忙着团圆团聚。76岁的吴金定却骑着电瓶车,带着针具药品,穿梭在长丰村与江潭村之间——乡亲们的猪病了,他放不下心。
傍晚5点,江潭村养猪户刘文书家的猪圈里,阴冷的空气混杂着刺鼻的气味。刚产完崽的母猪不吃不喝,急得主人团团转。吴金定咬着牙,吃力地翻过猪圈围栏,动作虽不如年轻时灵活,眼神却依旧专注。他仔细检查母猪的状况,熟练地配药、打针,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,万家灯火里满是团圆的暖意,而他默默在阴冷刺鼻的猪圈里认真的观察治疗。片刻后,母猪渐渐有了食欲,开始进食。刘文书道谢:“吴医生,真不好意思,大过年的还麻烦你。”吴医生摆摆手:“这是我分内的事。”晚上7点多,吴金定才踏着暮色回家,一家人终于围坐在一起吃了年夜饭。“几十年都这样,家里人早习惯了。”他轻声说,眼底却藏着对家人的愧疚。村里忌讳大年初一医生上门,每年除夕便成了他最忙的日子,只要有人叫,就不能推辞。“老百姓养个猪不容易。”是吴医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。只要他们打来电话,他总会应承下来,而且答应了就必定会去。之所以如此,原因有二:一是,养猪户多家境贫寒,若不能及时上门诊治,耽搁了时间,不仅花费会更高,猪病也可能拖到无法救治,村民的损失更大;二来,这也是他对自身职业尊严的坚守, 他怕耽误了时间,治不好病,被人说技艺不行,影响自己口碑。”这份对职业的敬畏,让他风雨无阻,在岁月的长河中始终坚守如初。
一次培养,一生奉献回馈。1976年的一纸培训通知,如同命运的火种,点燃了吴金定毕生的奉献之路。当时的江潭公社领导送他前往宁国参加兽医培训,从此,那套专业的诊疗本领成为他安身立命的根本。“党和政府培养了我,我就得用一辈子回报。”这句朴实无华的誓言,是他镌刻在心头的人生信条。他深知,对于八成都是贫困户的养猪农户而言,猪就是维系生计的“钱袋子”,容不得半点闪失。
收费时,吴金定始终将农户的难处放在首位。他坚持全县最低收费标准,碰上困难户,还常常自掏腰包垫付药费。当县里允许大幅涨价时,他也只是象征性上调。面对他人“傻”的质疑,他只是憨厚一笑:“我收本分钱都有人觉得贵,要是涨价,贫困户哪舍得看病?猪死了,他们的日子就更难了。”只要能看到农户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,再多的付出在他眼里都值得。
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吴金定将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融入到每一个行动中。“越相信我,我越要努力”,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份承诺。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,即便成为个体兽医,“随叫随到、诚信行医”的原则从未改变,“老百姓养头猪不容易”的话语也时刻挂在嘴边。面对开养猪场的商机、外地高薪的邀约,他都不为所动。在浙江帮人养猪时,即便主人极力挽留,可家乡的猪、家乡的人始终让他魂牵梦绕,仅仅一个月,他便毅然踏上归程。
走进吴金定早年盖的二层小楼,简单的摆设诉说着生活的质朴。微薄的收入仅够维持生计,茶季还得靠采茶补贴家用。妻子半是埋怨半是心疼:“附近兽医都在城里买房了,他却守着老房子。”而他却笑着回应:“我收的是本分钱,老百姓不容易,能把猪看好就值。”?桌面上,表彰奖状层层叠放,鲜红的印章与烫金的字体虽已不再鲜亮,却依旧在静默中诉说着往昔荣光;泛黄的兽医书本边角卷起,一行行笔记批注下,藏着吴金定钻研医术的日日夜夜。茶几下方,斑驳的医护用具锈迹斑斑,破旧的布袋药箱边角磨损严重。那是无数次乡间出诊留下的痕迹。这些物品静静陈列,宛如时光的证人,无声见证着铅华洗尽后的坚守与沉淀,将吴金定半生的奉献与热忱,镌刻进每一处细节之中。
岁月染白了他的双鬓,却从未改变那颗滚烫的初心。在无数个平凡的日子里,在除夕这样特殊的时刻,吴金定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诚信,什么是奉献——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日复一日的奔波中,活成了乡亲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。
(一审:胡敏 二审:焦莹 三审:程薇